黄宾虹《山川卧游卷》_黄宾虹山水长卷瑰宝全卷高清大图赏析
《山川卧游卷》,1952年,黄宾虹,纸本设色,纵41厘米,横305厘米,私人收藏
《山川卧游图卷》在能领略黄宾虹绘画内蕴的欣赏群体中,无疑是瑰宝中的瑰宝,令无数“黄迷”叹为观止。作为手卷,其可贵之处,首先在它面目独特。该画是黄宾虹1952年送给澳门好友吴鸣医生的作品。款识:细而不纤,粗而不犷。气在笔力,韵在墨采。北宋人画,浑厚华滋,立法兼备,层层点染,常积数十百遍而成。此卷或作或止,今有年矣。挹翠阁主人绘事已臻妙境,因捡而足成之,以博一笑。壬辰八十九叟,宾虹呵冻题。印鉴:黄宾虹。2011年11月13日,中国嘉德秋拍夜场《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在北京国际饭店开拍。黄宾虹的《山川卧游卷》从2500万起拍,经过多轮激烈的叫价之后,以5290万的高价成交。
【黄宾虹山水画长卷《山川卧游卷》第一段高清大图欣赏】
历来山水画卷不乏名作,近代的勿论,古代的如董源、夏圭、黄公望等等都有驰名中外的杰作,然而这件作品与它们无一相似之点,称得上是自立面目于千载的手卷之林。自立面目的甘苦,只有画家自家肚里明白,尤其悠悠千载,要在名作如林的种种面目中杀出条路,谈何容易。
【黄宾虹山水画长卷《山川卧游卷》第二段高清大图欣赏】
【黄宾虹山水画长卷《山川卧游卷》第三段高清大图欣赏】
黄宾虹着名的“不齐之齐”、“乱而不乱”的论断,便是由此引伸出来的。黄宾虹大刀阔斧地将绘画笔法概括为书法。他的“平、圆、留、重、变”所谓“五笔诀”都是来自书法的升华。在这里,没有留给“山石树木皴法”一席之地。此外,黄宾虹将难于掌控的逆锋引进画法,增强了画面的阳刚之气,一扫有清一代只用顺锋不用逆锋的阴柔萎靡之习。
至于墨法,黄宾虹囊括了历代论画里提及的诸种有名目而语焉不详的用墨法为七种,曰“七墨法”:“浓、淡、破、泼、焦、宿、渍”。其中,黄宾虹以善用宿墨最为行家所称道,这是事实,不假。但除此而外,黄宾虹还有更具有新意的创获,那就是对焦墨法的新阐发:在浓墨淡墨之上以最重之焦墨用渴笔法扫之,求得“润含春雨,乾裂秋风”的艺术效果;还有以笔舔浓墨蘸水运之,中有笔道外有墨韵的渍墨法,都是前无古人,而黄宾虹运之得心应手的绝招。可惜的是,诸如这些刷新中国画陈法的创见,至今尚没有得到学界与画界足够的重视,就连市场里兴风作浪的做假老手对之也茫无所知。凡此种种,我们都能在他“粗服乱头”的画卷里得到印证。
【黄宾虹山水画长卷《山川卧游卷》第四段高清大图欣赏】
【黄宾虹山水画长卷《山川卧游卷》第五段高清大图欣赏】
展卷细视,满幅“参差离合,大小斜正,肥瘦短长,不齐之齐”的点和线,满幅树不树,山不山,水不水,几乎全是活泼泼的、有生命有呼吸的书法线条,这些书法线条通过浓墨、淡墨、破墨、泼墨、焦墨、宿墨、渍墨、积墨诸法的交互,组合成一幅天趣横生的宇宙图像。退远看,树木房舍山石,历历在目,画面上的书法线条融合成一幅天然图画。北宋董源素有笔极草草,近视之几无物象可寻,远观则景物粲然之美誉,睥睨画史上千年,然而从董源传世图卷看,似乎有溢美之嫌,如果将之拿来形容黄宾虹这件图卷倒是有些量身定制的味道。前年我和香港艺术馆前馆长朱锦鸾博士谈到张大千和黄宾虹,听到她说起一个绝妙比喻。她说:张大千是富贵鸟,黄宾虹是千里马。她进而伸之说,当年收藏张大千作品书画的多是捧场的权贵,现在老一辈一个个去世,后辈们出现抛盘的趋势,颇有强弓之末的气象;黄宾虹则不同,他起跑不占优势,但他是匹骏马,愈跑愈勇,后劲十足。信哉斯言!